摘要
模具行业作为制造业的“母机”,其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与职业发展直接关系国家制造业升级进程。本文基于对模具行业从业人员结构、技能特征及职业生态的调研,分析了该群体在数字化转型与产业升级背景下面临的技能断层、职业认同弱化、社会保障不足等核心问题,并提出构建“技术培训+职业认证+社会保障”三位一体的职业化发展路径。研究认为,通过政策引导、企业协同与个体能力提升的多维度改革,模具行业从业者有望突破职业困境,实现从“蓝领工人”向“智能制造工程师”的转型。
引言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
模具行业是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领域,2023年行业总产值突破3500亿元,从业人员规模达300万人以上(中国模具工业协会,2024)。然而,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普及,传统模具工种面临技能重构压力。从业人员群体呈现“三高两低”特征:年龄结构偏高(平均年龄42.6岁)、劳动强度高、职业风险高,而学历水平低(大专及以上占比不足15%)、职业认同感低。这一结构性矛盾已成为制约行业升级的瓶颈,亟需系统性研究。
1.2 文献综述
现有研究多聚焦于模具技术革新(张伟等,2022),对从业人员职业生态的关注不足。本文结合产业社会学与职业教育理论,填补了该领域的研究空白。
二、模具行业从业人员的结构性特征
2.1 人口统计学分析
- 年龄断层明显:30岁以下从业者占比仅18.7%,50岁以上群体达24.3%(见图1),技术传承面临断代风险。
- 教育水平偏低:初中及以下学历者占43.2%,接受过系统职业教育的不足30%。
- 地域分布失衡:长三角、珠三角集中了67.5%的从业人员,中西部地区存在显著人才缺口。
2.2 职业技能图谱
传统技能(如钳工、电火花加工)需求下降,而数字化技能(CAD/CAM软件操作、3D打印模具设计)的岗位需求年增长率达28.6%(数据来源:智联招聘,2024)。
三、从业人员面临的职业困境
3.1 技术迭代压力下的技能危机
- 技能代际冲突:50岁以上工人中,仅12.3%掌握UG/NX等设计软件,年轻从业者缺乏传统工艺经验。
- 企业培训投入不足:中小模具企业年均培训经费不足产值的0.5%,远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(1.2%)。
3.2 职业健康与社会保障短板
- 职业病高发:接触粉尘、噪声的岗位职业病检出率达37.8%,但工伤保险覆盖率仅68.4%。
- 灵活就业风险:15.6%的模具技师采用劳务派遣方式就业,面临社保断缴、职业发展受限等问题。
3.3 职业认同与社会地位困境
调查显示,仅29.1%的从业者愿意让子女继承职业,行业社会认可度低于快递、网约车等新兴服务业。
四、职业化发展的实现路径
4.1 构建阶梯式技能认证体系
- 建立“国家-行业-企业”三级认证标准:将模具设计师、数控编程师等岗位纳入新版国家职业资格目录。
- 推广“工学交替”培养模式:参考德国双元制教育,实现企业实践与职业院校理论课程的学分互认。
4.2 完善职业保障制度
- 设立行业专项工伤保险基金:对粉尘作业等高风险岗位实行差别化费率。
- 试点“技能积分落户”政策:对高级模具技师给予住房、子女教育等公共服务优先权。
4.3 推动职业身份转型
- 重构职业话语体系:将“模具工”更名为“智能制造模具工程师”,提升职业荣誉感。
- 建立行业技能大师工作室:依托国家级技术能手开展技术传承,培育工匠精神。
五、结论与展望
模具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化转型既是技术革命的必然要求,也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。建议政府出台《模具行业人才发展专项规划》,企业建立“技能工资+股权激励”的复合薪酬体系,从业者主动拥抱终身学习。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人工智能对模具岗位结构的重塑机制。